
促排卵药物则是这一技术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使用促排卵药物,可以促使卵巢在一个周期内发育多个成熟卵泡,从而增加受孕的机会。
一、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
克罗米芬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促排卵药物。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下丘脑和垂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断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使得垂体分泌更多的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从而刺激卵巢内卵泡的生长和发育。一般来说,克罗米芬在月经周期的第 3 - 5 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 5 天。其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于有排卵障碍的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部分存在排卵异常的情况,克罗米芬常常是首选药物。然而,克罗米芬也有一些可能的副作用。它可能会导致宫颈黏液变稠,影响精子的穿透,从而降低受孕率。同时,还可能引起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但相对其他一些药物,其发生重度 OHSS 的风险较低。部分患者使用后还会出现潮热、情绪波动、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
二、来曲唑(Letrozole)
来曲唑原本是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芳香化酶抑制剂,近年来在试管婴儿促排卵治疗中也得到了应用。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从而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 - 垂体轴的负反馈抑制,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 FSH,进而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来曲唑通常在月经周期的第 3 - 7 天使用。它适用于对克罗米芬抵抗或者因雌激素水平过高而导致排卵异常的患者,比如一些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且伴有排卵问题的女性。与克罗米芬相比,来曲唑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胚胎的着床。但它也并非毫无风险,使用来曲唑可能会导致骨密度下降,不过在短期使用于试管婴儿促排过程中,这种风险相对较低。此外,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关节痛等不适症状。
三、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
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其中,FSH 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的卵泡颗粒细胞,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发育;LH 则在卵泡成熟和排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CG 常被用于模拟 LH 峰,触发卵泡的最终成熟和排卵。促性腺激素的使用一般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通过超声检查卵泡的大小、数量以及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测定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它适用于下丘脑 - 垂体功能低下导致的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以及在使用克罗米芬或来曲唑等药物效果不佳时的补充治疗。但是,由于促性腺激素的作用较强,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水、胸水、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等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同时,还可能增加多胎妊娠的风险,多胎妊娠会给孕妇和胎儿带来诸多健康问题,如早产、妊娠高血压、胎儿发育迟缓等。
四、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是从绝经妇女尿液中提取的促性腺激素,含有 FSH 和 LH 两种成分。其作用机制与促性腺激素类似,能够刺激卵巢卵泡的发育和成熟。HMG 通常在月经周期的第 2 - 3 天开始使用,起始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卵巢功能等因素确定,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和血液激素监测来调整剂量。它适用于内源性促性腺激素不足的患者,如卵巢早衰患者在进行试管婴儿治疗时可能会用到。不过,HMG 也容易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而且由于其含有 LH 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如果 LH 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卵泡发育异常、过早黄素化等问题,影响卵子的质量和受孕率。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同样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过敏反应等局部不良反应,以及前面提到的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相关的全身症状。
在试管婴儿治疗中,促排卵药物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卵巢功能、不孕原因、既往病史等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不同的药物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患者千万不能自行决定使用哪种促排卵药物,建议前往正规的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并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在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上一篇:试管婴儿促排药国产跟进口的区别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