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乳素高,即高催乳素血症,若不进行治疗,会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危害健康。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多系统影响
- 内分泌系统紊乱加剧
高催乳素血症本身就是一种内分泌失调的表现,若不治疗,会进一步加剧内分泌系统的紊乱。除了前文提到的对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女性)或下丘脑 - 垂体 - 睾丸轴(男性)的干扰,影响生殖内分泌功能外,还会对其他内分泌腺体产生影响。例如,高催乳素会抑制甲状腺刺激激素(TSH)的分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身体代谢减缓,患者出现乏力、嗜睡、畏寒、体重增加等症状。同时,高催乳素还可能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使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异常,影响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长期的内分泌系统紊乱会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受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 神经系统功能受扰
催乳素不仅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还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高催乳素水平可能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代谢和传递,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睡眠等密切相关。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与血清素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多巴胺则参与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高催乳素会抑制多巴胺的分泌,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紊乱。此外,高催乳素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心血管系统风险增加
长期的高催乳素血症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高催乳素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发现,高催乳素血症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往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降低,这种血脂异常状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高催乳素还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失调,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治疗建议
- 药物治疗
对于大多数高催乳素血症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常用的药物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这些药物能够与垂体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液中催乳素水平。溴隐亭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有效降低催乳素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如月经紊乱、溢乳等,提高生育能力。在使用溴隐亭治疗时,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等,一般在用药初期较为明显,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轻。卡麦角林的效果与溴隐亭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的耐受性更好。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定期复查催乳素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 - 手术治疗
对于由垂体瘤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的症状,如视力下降、头痛等,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垂体瘤,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降低催乳素的分泌。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较小,能够较好地保留垂体的功能。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垂体功能减退等,术后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定期复查内分泌指标。 - 定期复查
无论是采用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定期复查对于高催乳素血症患者都非常重要。通过定期复查催乳素水平、垂体激素水平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垂体磁共振成像,MRI),医生可以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期间,一般建议患者每隔 1 - 3 个月复查一次催乳素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也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以及垂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此外,患者还应注意自身症状的变化,如月经周期、溢乳情况、视力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催乳素高不治疗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一旦发现催乳素水平升高,患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定期复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