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冷冻保存是一项融合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控制降温过程和添加保护剂,最大限度地减少冰晶对细胞的损伤。
1. 冷冻过程中的细胞变化
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细胞内外环境将发生一系列关键变化:1.1 冰晶形成与细胞损伤机制
- 细胞外冰晶首先形成,导致未冻结部分溶质浓度升高,产生渗透压差
- 细胞内水分外流,造成细胞脱水收缩
- 如果降温过慢,严重脱水可导致细胞膜脂质层相变和蛋白质变性
- 如果降温过快,细胞内会形成致命性冰晶,直接刺穿细胞膜和细胞器
1.2 玻璃化转变的关键作用
- 理想状态是通过快速降温使细胞内外溶液达到玻璃态(vitrification)
- 玻璃态是一种高粘度非晶态固体,能避免冰晶形成
- 实现完全玻璃化通常需要极高降温速率(>1000℃/分钟)和高浓度冷冻保护剂
- 临床常用的是部分玻璃化技术,结合适度降温速率和保护剂
2. 冷冻保护剂的工作原理
冷冻保护剂是成功保存细胞活性的关键因素,主要分为渗透性和非渗透性两类:2.1 渗透性冷冻保护剂
- 二甲亚砜(DMSO):最常用,可穿透细胞膜,降低冰点,促进玻璃化
- 甘油:适用于某些特殊细胞类型,如红细胞
- 乙二醇:用于卵子和胚胎保存
- 这些物质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干扰冰晶生长
- 蔗糖、海藻糖等糖类:在细胞外形成保护层
-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大分子聚合物,增加溶液粘度
- 蛋白质(如胎牛血清):保护细胞膜完整性
3. 不同细胞类型的冷冻适应性
3.1 易于冷冻保存的细胞类型- 悬浮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存活率通常>90%
- 某些肿瘤细胞系:标准条件下存活率85-95%
- 精子细胞:因体积小且细胞质少,特别耐受冷冻
- 大体积卵母细胞:存活率约60-80%
- 某些原代细胞:如肝细胞存活率可能低至50%
- 组织块:因扩散限制,内部细胞保护不足
4. 冷冻保存的标准流程
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保持细胞活性至关重要:4.1 预处理阶段
- 细胞状态评估: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
- 保护剂梯度添加:避免渗透压冲击
- 分装标准化:通常1-2ml/冻存管
- 程序冷冻仪控制降温:1℃/min至-80℃
- 或使用"异丙醇法":简易梯度降温装置
- 最终转移至液氮(-196℃)长期保存
- 快速复温:37℃水浴中1-2分钟内完成
- 梯度稀释:逐步降低保护剂浓度
- 活力评估:台盼蓝染色或功能检测